北京市文联到辽宁首个大学文联——我校开展调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京沈双方文艺文联工作交流互动,6月17日,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一行,沈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齐海涛一行来到我校开展调研交流。会议围绕文艺创作、文化传承、校地合作、高校文联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召开北京市文联、沈阳市文联战略合作签约暨推动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沈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伯绍阳,我校副校长、我校文联主席王东辉,以及北京市文联、沈阳市文联、“辽传”文联有关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会上,齐海涛对北京市文联来沈调研表示热烈欢迎,齐海涛介绍道,沈阳市文联坚持立足沈阳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用文艺形式记录发展脉动,用文艺人才支撑创新蜕变,用文艺服务丰富幸福生活,她表示,期待两地文联携手同行,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征程中,书写更多温暖人心、激荡时代的精彩篇章。同时,她还介绍,“辽传”文联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繁荣文艺事业的初心,积极搭建校地文艺交流平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精品化活动,为沈阳文艺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

沈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齐海涛

我校副校长、文联主席王东辉

王东辉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和文联主要工作,她表示,“辽传”文联是辽宁省首个高校文联,也是市文联第一个高校团体会员,文联自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学校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在文艺创作、文化传承、美育实践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依托 “政产学研用” 协同育人模式,将“项目式教学”与“展、赛、演、播” 实践载体创新融合,不仅为学生打造了优质的成长环境,助力毕业生实现从“毕业即就业”到“就业即提升” 的跨越。在此基础上,“辽传”文联主动作为,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起丰富多元的文艺实践平台。在书法、摄影、舞蹈等多个艺术领域,斩获国家级、省级多个奖项,充分彰显了学校在文艺领域的深厚实力与创新活力。

学校充分发挥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依托学校自建非遗数字博物馆,构建涵盖舞台剧、广播剧、服装展演、文创开发等多元形式的非遗教育实践体系,不断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创新活力。其中,辽宁传媒学院“非遗华服”服饰展演多次受邀参与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进一步推动了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

“非遗华服”服饰展演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华服”展演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华服”展演

为传承民族文化,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学校深耕民族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聚焦锡伯族文化,组织师生深入挖掘锡伯族历史与精神内核,持续推出《大西迁》《守疆筑渠》等精品剧目,生动展现民族发展历程与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锡伯族舞蹈节目受邀参加辽视春晚,向全国观众展示民族舞蹈魅力。锡伯族贝伦舞演出在央视频端午特别节目直播中再次亮相,获得社会广泛关注。

锡伯族万里戍边260周年巡游活动贝伦舞表演

《大西迁》剧照

《守疆筑渠》剧照

《大西迁》剧照

在深入交流“辽传”文联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后,双方进一步探讨了跨区域文艺协作的广阔前景。基于对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共同愿景,会上,双方签订了《北京市文联、沈阳市文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签订后,京沈两地文联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文联、沈阳市文联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会后,北京文联调研参观了学校实验剧场、美术馆、文创中心和影视楼虚拟制片工厂、实景演播厅、虚拟演播厅及黑匣子剧场等实训场所。对学校硬件设施的先进性高度评价,认为这些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对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文艺人才具有极大助力。马新明对“辽传”文联的工作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辽传”文联工作站位很高,工作很实,硕果累累。

调研参观美术馆

调研参观影视楼

调研参观影视楼

马新明对沈阳市文联以文艺助力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特别是积极推动高校文联建设的经验做法给予了称赞。他介绍了北京市文联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思路,并表示,京沈两地文联合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对口合作工作部署的具体实践,学习调研辽宁传媒学院文联的建设经验也是探索文联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他希望两地文联能在文化赋能、文艺创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联动、携手共进、深化合作、共建共享,为文化强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东北全面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