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更种花 ——人文学院召开师德师风专题会议

2023年7月5日下午,人文学院召开师德师风专题会议。人文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外语部主任吕元主持。

 

吕元主任宣布会议议程后,首先,由人文学院秘书武芳与全体教师分享学习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两个重要文件。

 

然后,中文系主任党菲菲又与全体教师分享学习了《辽宁传媒学院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规范二十条》。

 

分享学习环节结束后,分别由三位教师代表就人文学院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发言。

教师代表姚伟老师分别从爱护学生和传播优秀文化两个方面,谈了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和感想。姚老师关心学生学习,坚持育人为本。发挥学生兴趣特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他谈到自己曾利用一整天时间帮助影视学院学生完成拍摄作业。在对学生传播优秀文化方面,姚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他通过讲解大学英语中《志愿者服务》和《家庭关系》两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教导学生优秀的中国文化需要传承,外国优秀的文化也可以借鉴。希望学生们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的新时代的建设者。

教师代表王子楠老师谈到在学校迎接本科合格评估工作期间,人文学院关四平院长全程站着完成了两个多小时的学术讲座,让她感悟到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人格魅力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她还谈到在学校迎接本科合格评估工作期间人文学院其他教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辛勤付出并令她感动的一幕一幕。王老师认为,教育不仅是教书育人,更是爱和责任的传递,好的教育应该是一颗心温暖了另一颗心。她表示自己愿意向关院长和各位老师学习用自己的真心、爱心、关心和细心对待学生,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

教师代表陈玲玲老师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心得体会。首先,她谈到面对学生要内心充满爱、充满责任感,就是具备师德的一种体现。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其次,她认为大学教师应该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间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让自己永远拥有更新知识和拓展思维的“源头活水”。然后,她通过自己在授课过程中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谈到与学生交流和对待学生的态度要做到“严慈相济”。她表示,缺失理性、失范的师生交流,可能让一朵花枯萎,而恰当合宜的师生交流,却能拯救一朵枯萎的花。

 

最后,人文学院院长关四平发表了语重心长的讲话。关院长先从学术高度和专业视角破题,区分了“师德”与“师风”两个概念的差异性。强调人文学院每一位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是成就整个人文学院良好师风的前提和基础。二者之间关系密切紧要,如同细流之于汪洋。

关院长的讲话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第一,他强调作为一位人文学院的教师要做到“敢做事”“能做事”“能成事”。他指出,所谓“敢做事”,就是指人文学院的每一位教师和中层干部对待自己的工作都能勇于担当,遇事不推脱,不逃避,不能在工作还没开展之前,就先撇清自己的责任。只有全体教师对工作富有责任感,大家形成合力,才能让人文学院成为一个拥有良好师风的群体。所谓“能做事”是指教师在本职工作上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最起码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能够站稳三尺讲台。所谓“能成事”是指对自己的工作要有信心,不辜负自己对工作的付出和努力。工作不能有头无尾,有劳无果。同时,也包括工作中要谨慎认真,凡事考虑周全。做到事前有谋,事中有劳,事后有果。关院长还以这次迎接本科合格评估工作为例,对迎评工作中表现突出、受到评估专家肯定的教师邓大军、陈玲玲、张乐等提出表扬。

 

 

第二,他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要落实到教师的本职工作课堂教学上来。教师只有呕心沥血,不断钻研教学,具备扎实的学识和开阔的学术思维和眼界,才能立足课堂,站稳讲台,成为一位合格的大学教师。他意味深长地讲道“把每一堂课都上到最好,就是大学教师最大、最好的师德”。

关院长的讲话热情洋溢,时而旁征博引,援经据典;时而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既有学术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为人文学院下一步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提供了指针和导向。

 

                                                                                                                                                                                                  撰稿人:邓大军

编辑:李佳颀 赵欣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