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召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

12月27日下午,人文学院在人文楼403室隆重召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院长吕元和副院长李晶及中文系全体教师出席会议,共同探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议题。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此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由学科带头人关四平教授提出建议,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研讨会在热烈而严肃的气氛中拉开帷幕。

 

会议由中文系主任陈玲玲老师主持。陈主任表示,各位教师应结合教学反馈和专业知识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研讨会上,教师们根据自己的专业教学实践,畅所欲言,讨论热烈,提出的观点颇具创新性和实践性。

任晖老师根据大四学生的求职意愿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实践性课程设置的建议;袁丹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理论性课程设置的相关建议;王娜老师在研讨中提供了新视角,她提出了应在教学中平衡好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邓大军老师建议将人才培养方案中部分与专业相关性差的课程删除掉,并认为美学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应提前;赵润汐老师结合她所担任的“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体会,提出增设“西方文化概论”选修课的建议。

李晶副院长对教师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肯定。她指出,现行版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但在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之下,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优化、精益求精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她还向与会者通报了中文系申请新专业“应用中文”的进展情况。她表示,如果申报成功,未来针对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鼓励各位老师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优化。

学科带头人关四平教授对教师们的热烈讨论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看法,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方案运行总结。关教授总结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情况,他将其概括为:方案运行情况良好,落实到大纲,体现于课堂,略有微调,逐步完善。

第二,追溯方案来源。关教授强调指出:当前施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来源,是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和一系列标准,参考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大学文学院、辽宁大学文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文学院、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等多所相关高校文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择善而从,取长补短,同时,紧密结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综合设置的。

第三,课程设置依据。关教授指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是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汉语言文学的核心课程有八门: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这是必须严格执行落实的。可以在此基础上酌情增加,但不能减少。

第四,调整方案设想。关教授列举了哈尔滨师范大学关于选修课程的设置,以供大家参考:著名红学家和中国古代小说专家张锦池教授开设的选修课主要有:“红楼梦研究”“西游记研究”;王伯英教授开设有“陶渊明研究”选修课;李晖教授开设有“元杂剧研究”选修课;丁广惠教授开设有“中国古代文化研究”选修课;陈一教授开设有“现代汉语语误研究”选修课;徐国庆教授开设有“词汇学研究”选修课等。

鉴于目前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现状,关教授提出下列几条建议:

增设选修课:一是现当代文学专业应该增开“鲁迅研究”的选修课;现代汉语专业应该增开一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选修课,并建议由胡正艳博士担任主讲教师。

在选修课中,增加学生自选的选修课门数,扩大学生的自主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删除纯理论的部分选修课程,增加新兴的实践性写作的课程,如“文艺美学”即可删除,新兴的“人工智能(AI技术)概论”“公众号写作”等即可纳入选修课程。

第四,加强专业选修课的学术含量,立足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做好准备。关教授明确要求:开设专业选修课要和教师的科研方向统一起来,纳入学界的最新科研成果,在教学中明确体现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即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学生们动手写作学术论文作出良好示范。

关教授以其几十年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和切身感悟,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指向,推动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优化。

 

撰稿人:杨晓霜

编辑人:李佳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