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浓情暖冬日,齐研共思促提升——人文学院举办教学创新研讨会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学思并进,是每位教师的共同愿景。为提高教师教学创新水平,人文学院于11月29日下午,召开全体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旨在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会议上,中文系陈姝, 陈玲玲两位教师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堂视听盛宴。会议后,人文学院全体老师对两位老师的教学展示进行了细致的点评。最后关四平院长对此次研讨会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

 

一、集中研学,“真”实践

一笔一画尽显汉字魅力,一撇一捺传承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一笔一乾坤。陈姝老师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字法”为题,带领同学们欣赏了形美如画的汉字演变过程,通过对例子分析理解“造字法”中“会意”的内涵。随后,又对会意字进行了分类。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比较“同体意会字”和“异体意会字”之间的差异,从而对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和古人的智慧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思想内涵焕发生机。接下来,陈玲玲老师以《庄子·养生主》中的典故“庖丁解牛”为话题,分析阐述其思想内涵。陈玲玲老师整堂课以问题为导向由浅入深引发学生对“庖丁解牛”思想内涵的理解。首先以奥运冠军徐梦桃夺冠和王羲之酒后所著书法名篇《兰亭集序》为例,让学生对“道”和“技”进行探讨,从而得出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达到一种“全然自在/无功力目”。紧接着提出如何才能达到“道”的境界?引导学生得出“消除杂念,超然物外”的结论。随后,陈玲玲老师以《人世间》中的“心斋”为切入点,引出只有“孜孜以求,反复实践”才能达到“道”。最后指出:如果“道”指向的是全然自在,超然忘我的状态,那么“道”与孜孜以求,反复实践的追求之间是否矛盾?由此将“庖丁解牛”的思想内涵上升到应该顺应自然,保全天性。学生最后能够将“庖丁解牛”的思想内涵与实际生活和未来求职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要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遵循本心,努力探索从而才能达到自己的“道”。

 

二、分享交流,“促”成长

教无崖,研无尽,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两节精彩的课例展示之后,人文学院的老师们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交流分享,现场气氛热烈。老师们各抒己见,其中刘宁宁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表现进行了细致的点评。陈姝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授课逻辑性强,但要在大赛中突出,还需要在语言上更显张力,用文字所蕴含的文化故事引发学生共鸣。对于陈玲玲老师授课,刘宁宁老师给出的建议要从互动的语言、内容的选取以及内涵的解读三方面进行改进。

 

中文系李晶主任对两位教师的授课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首先指出两位老师为此次参赛付出了很多辛苦,在全力准备的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况。其次针对两位老师的共性问题给出了精辟的点评,建议两位老师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完善:亮点突出、时间管理、避免授课过程平铺直叙、内容深度挖掘和凝练教学语言。

 

外语系吕元主任则进一步明确了参赛的细节要求,如讲课过程中尽量做到脱稿,不要有多余的肢体动作。同时对授课过程中学生活动时长,问题设问,创新报告,写作规范性以及录课视频清晰度等做出详细解释。

 

会议最后,关四平院长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总结和概括。关院长强调表示,本次教研活动非常有实效且有意义。本次我院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第三届教学创新大赛给与高度重视,对于参赛的作品要具有高水平和竞争力,同时鼓励两位老师要以最佳的状态和最高的水平来参赛,做到“不做则已,做则做好”。

 

研而不究则虚,究而不实则浅,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想要炉火纯青,还需要不断锤炼,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自己深耕厚植,更离不开集体的细磨精研。通过此次研讨会,每位教师受益良多。两位参赛老师认真听取各位老师的意见建议、反复打磨、精心备课、力求取得好成绩。人文学院今后也一定会在教学专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教育之花也将愈发灿烂。

 

 

 

撰稿 | 武婷

编辑 | 李佳颀 王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