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长寿

    前些年,文坛耆宿巴金先生驾鹤西游,以101岁高龄创中国文坛高龄之最。由此我们联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坛多寿星。郭沫若86岁,,茅盾85岁,冰心99岁,萧乾90岁,钱钟书88岁,臧克家99岁,歌德83岁,泰戈尔80岁,托尔斯泰80岁,雨果83岁,罗曼·罗兰78岁……。前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在古代有许多著作家过了古稀之年:老子79岁,孟子83岁,庄子83岁,荀子75岁,苏格拉底92岁,柏拉图80岁……。

    现象后面常常隐藏着规律性。上面的现象值得研究。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好像不无道理,但似乎又不尽然。上面提到的那些人的运动量不会很大,因为他们抽不出太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不过,话说回来了,我们对运动不能作狭隘理解,运动既包括体育运动,也包括身体器官的内在运动,比如说像思考这样的运动。如此说来,“生命在于运动”是经得起推敲的。写作《时间简史》的英国科学家史蒂芬·威廉姆·霍金,21岁在剑桥读研究生时得了卢伽雷病(即运动神经元疾病),以后三十几年的时光一直瘫痪在轮椅上,只有大脑和三个手指是灵活的。一般说来,像他这种情况只能活二三年,可如今65岁的霍金仍然在思考和写作。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雷洁琼2010年9月满105岁,她一生很少吃药,从不吃补品,由于公务和社会活动繁忙,也很少参加专门的体育锻炼。她说:“我相信,经常工作,经常想问题,也是锻炼。只要脑子不出毛病,其他‘零件’的机能也都可以保持的很好。”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脑——写作能延缓衰老,使人长寿,是一条很好的养生之道。

    要长寿先养脑。养脑的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用脑,而用脑的最主要途径就是思考,也就是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文章是思维的结晶。写作就是把思维的结果用文字记录下来,因此,写作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思维活动。从萌生写作动机开始,大脑这部机器就围绕着文章或作品开始运转了。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起草,修改定稿,那一个环节能离开思考呢?人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构思”,或打腹稿。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大脑应该是越用越发达,越用越健全。英国科学家柯基斯等人在分析大量资料后得出结论:人体衰老主要是脑细胞的死亡,中老年人每天虽然有近十万个脑细胞死亡,但人的一生仅启用脑细胞总数的四分之一。若能长期保持脑运动,勤于思考,脑神根还会萌生出更多的新生脑细胞,而且这些脑细胞会变得更加粗壮,树突更丰满,其脑部血管会始终处于舒张状态,给大脑带来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延缓中枢神经衰老,带动血液循环,使全身各系统功能协调统一。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用实验证明了上述结论。科学研究还表明,积极的思维,能使大脑产生一种叫做神经肽的高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增强细胞免疫力,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国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动物的死亡跟自身分泌的一种被称之为“死亡激素”的物质有关。生物学家从对章鱼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进而发现,人脑内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腺体——脑垂体,它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一旦甲状腺素停止分泌,人就会衰竭死亡。当代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大脑的运动对刺激脑垂体的发育有着明显的作用,也正是通过这一点,对人的寿命的延长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绪是致病的根苗。这已经为现代医学和心理学所证明。俗话说“愁一愁,白了头;笑一笑,十年少”,“笑口长开,青春常在”。这是千百年来的人生经验总结。写作恰恰是调节情绪的杠杆儿。写作可以给作者带来审美感受,产生精神上的愉悦。苏东坡曾经说过:“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巴尔扎克也有同样的感受:“艺术家在思想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那种美妙境界是难于描绘的。”为什么作家们会产生这样的心情呢?其一,创作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同样会在心里发挥作用。作者常常会为作品中的内容所感动。首先打动作者自己,然后才能感动读者。所谓发自心底才会走进别人的心灵。其二,写作是一个思想感情的抒发过程,人人都有表现欲,都有交流表达的欲望,有些想法积聚心头,如同骨骾在喉,一旦抒发了,便有一吐为快的感觉。其三,写作是一种奉献于他人,奉献于社会的劳动,当文字流于笔端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令人快乐的成就感。写作过程中的快感用妙不可言来形容是 十分恰当的,非亲身经历无法体味。关于这一点,英国散文家约翰·波伊思顿·普里斯特莱很形象地作了描绘:“清晨 ,步入书斋,我仿佛变成了希腊神话中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高高的窗外,阳光熹微,洒在那满眼树碧,泼在青草之上,真是格外妩媚,要把案上的纸笔点化成一部欣誉天下的杰作,看来不费吹灰之力。打字机上的键盘熠熠发闪,令人手痒”。当然,无庸讳言,也有的人写作是艰辛的甚至是痛苦的, 但是这种痛苦是带有积极意义的痛苦,它本身是自觉的,而也常常包含着某种安慰和快乐,正如有人说的“痛并快乐着。”

    每人都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诸如愤怒、悲哀、恐惧、忧虑等等。作家、作者同样会有。但是,比其他人优越的是他们多了一条宣泄的渠道,那就是写作。年轻的歌德因失恋而打算自杀,当他把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诉诸笔端的时候,不仅为世界带来了一部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也使他本人从悲观绝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司马迁遭受宫刑,深感“诟莫大焉”,上辱先人,下及自身,是《史记》的写作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使他忍辱负重,战胜厄运,化消极为积极,不仅抚平了心灵上的创伤,也带了一份健康。

    文章和作品具有教化作用,作家(包括文学创作和非文学创作的著作家)们是人类灵魂的程师,在净化别人的心灵、提升别人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净化和提升了自己的灵魂。因此,善于写作的人,往往豁达,乐观,向上,事理通达,心气平和,这样自然有益于身心,祛病延年。

    读书和写作不能分离,写作需要读书,通过阅读去查资料,丰富自身。读书就会伴随着思维,同样可以起到养心健脑之功效。诚如陆游所说:“读书有味身忘老”。

    写作并非是一付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它只是养心健脑、延年益寿的因素之一。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制约因素颇多,诸如遗传基因,生活条件,运动,特别是生活方式,等等。纵观文坛,也有的作家寿命并不长:李贺只活了26岁 ,鲁迅活了55岁,路遥活了43岁,巴尔扎克活了51岁……这些例证并不妨碍我们观点的正确性,在影响寿命的其它要素相差不多的条件下,写作就显得很有意义了。

撰稿人:盖绍普

编辑: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