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染青衿 青越蓝章 | 传播学院举行新学期“上好第一课”说课活动暨青蓝工程签约仪式
新学期伊始,传播学院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上好第一课”说课展示活动暨青蓝工程签约仪式于2025年8月29日上午9点在管理楼404举行。石光副校长、教务处副处长冯杰、督导处副处长孙吉莅临指导,共同见证了“青蓝”结对。会议由郝冰副院长主持。刘畅院长、各系主任及青蓝双方教师参会。
新起点新气象
“传播”二字,意味着学院将面向融合媒体、智能传播以师者匠心共育新时代卓越传播人才。“青蓝工程”旨在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助力新教师快速成长,为学院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此次说课展示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能的交流,更是青年教师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舞台。
新教师“首秀”各显其功
活动现场,教师们纷纷登台,他们精神饱满,准备充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采和课程设计思路。
入职广告与广播电视系的杨丽娜副教授有15年高校教龄,曾主持多项省、市级项目,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曾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成果三等奖,教科研成果丰硕。杨老师本次讲授的课程是《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设计系统、方法前沿、风格鲜明,案例丰富,“法学金句+新闻段子”频出,体现出杨老师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
85后的王雯玥老师入职网络与新媒体系,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是本次入职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位,讲授的课程是《数字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王老师以 5G 时代数字媒体产品创作为重点聚焦课程基础框架与核心模块,课堂设计轻盈却有深度,技术炫酷却不失温度,结合 2024-2025 年网民数据,从消费影响力、媒介使用习惯、创新传播能力、价值观念四方面解析 Z 世代 “数码原住民” 特性,整体课程安排体现 “不务虚只求实” 的教学宗旨。
入职新闻与传播系的黄志勇老师是新闻业内资深专家,在地方主流媒体新闻一线工作35年,历任多家媒体采编部门主任,获国家、省以上新闻奖数十次,本次讲授的课程是《现当代文学》,黄老师以其丰富的从业经验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新媒体传播视野下,为新闻专业开设《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必要性、差异性、创新性和设课侧重点,展现了自身的阅历与底蕴。
落笔成契青蓝签约
为顺利完成本学期“青蓝工程”建设实施工作,传播学院共指派三名专职“老教师”出任“蓝方”,新闻传播系的杨宇天老师与黄志勇老师、网络与新媒体系的段金明老师与王雯玥老师、广告与广播电视系的朱晓娜老师与杨丽娜老师青蓝结对。现场,三名蓝老师分别对自己“结对”的青老师进行了点评,在全体与会人员见证下,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新入职教师“青蓝工程”签约仪式正式启动,刘畅院长与三对青蓝教师签署《辽宁传媒学院青蓝工程协议》。
最后,刘畅院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刘畅院长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青蓝签约仪式的“传帮带”意义和说课展示的专业水准,并围绕“如何上好专业课程”,对新教师提出“三个准备”、“三个设计”、“三个融合”的系统要求。三个准备是“丰富课程体系的备内容、完善教学重点的备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备学情”;三个设计是“课程环节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实践教学设计”;三个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融合AI技术、以赛促教融合双创竞赛指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融合作品创作”。刘畅院长希望青教师以青蓝签约为起点,把每一堂课都当成作品打磨,奋力书写新时代传播学院的教学新篇章。
“青取之于蓝,而蓝恒护其青”。传播学院实施“青蓝工程”旨在帮助新入职教师快速完成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的跨越,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本次活动标志着传播学院人才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青蓝相长、携手共进,必将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活力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