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程 守正创新 新闻学院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室”开展典型案例交流研讨活动

2025年4月9日下午,新闻学院在人文楼310举行“课程思政工作室”成立大会暨首次典型案例交流研讨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学院教科研副院长张潇予副教授,系部主任王旭、李鹏飞、葛文博、黄斯杨,骨干教师刘宝金教授、刘翀等13人参加大会,共同探讨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方法,力求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张潇予副院长首先致辞中说道:“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与我院一直以来深入贯彻的‘三全育人’行动思想是有联系的,是古今教学育人理念融合的一种体现。作为省级‘三全育人’示范单位,新闻学院的每位老师都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打开学习掌握中华民族与世界优秀文化的视野,给予学生职业成长道路上的正确引导与有力帮扶;同时,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为标准,探索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履行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

在随后的教研环节,新闻学院三位教师结合自身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与独特的创新亮点,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案例分享。

聚焦实践:研讨教学创新与资源共享

网络与新媒体系的刘翀老师围绕“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如何设计沉浸式思政教学场景”这两个主题作出经验分享。她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为例,分享了如何在理论、历史和实践层面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刘翀老师提出,可通过“谁是卧底”这一简单的爆火小游戏将马克思主义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哲学思想带入传播过程中,让学生在担任卧底及平民的角色时体会新闻传播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依存”这一哲学理论,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立足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张潇予副院长立足《非线性编辑》这门课程,为与会教师深入分析了自己的教创赛获奖案例,提出以影视作品为载体的“主题式课程思政融入设计思路”,分享了“思政主题融入案例教学全环节”的课程思政设计方法。她提出:以短视频采编创作类项目为例,利用热门影视作品,在固定的公共纪念日、特殊节日,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宣传短视频创作,并融合影视作品的经典镜头,展开影视镜头语言理论的学习,进而指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进行主题性短视频剪辑创作实践。她特别强调:“案例的选择必须紧密贴合课程属性、时代主旋律以及社会热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点,力求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无缝对接,避免生硬灌输,确保教育教学的自然流畅与高效。”

文化育人:构建传统文化育人格局

刘宝金教授围绕“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展开研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创新思路。他指出,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具有天然契合性,需通过系统性设计与巧妙的案例转化实现价值引领。他以《论语》中“文质彬彬”为例,阐释“文明”概念从“纹饰符号”到“道德修养”的内涵演变,强调通过解读经典文本与八卦符号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质朴与文采”的平衡之道。在课堂实践中,他尝试以“八卦绘制”“文明演化”等互动环节破除理论教学的抽象性,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周易》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哲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社会责任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关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社会担当。

课程思政工作室的成立标志着新闻学院课程思政团队建设工作迈入系统化、精品化阶段。张潇予副院长院长在总结中提出:当前新闻传播事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思政课复制粘贴”,专业课教师要巧妙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设计中,通过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各类专业实践活动中深化对国情、党情、舆情的理解,树立投身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人生理想。期待工作室成员发挥骨干带头全员的作用,以工作室为平台,共同探索“大思政”育人新路径,为培养新时代新闻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组建“课程思政工作室”是新闻学院教学改革实践创新道路上的里程碑,同时也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奠定了基础。展望未来,新闻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室将以“守正”为原则、以“创新”为驱动,持续探索课程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出“眼里有光、心中有魂、脚下有根”的新闻人,为辽沈区域输送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

 撰稿:刘    翀

摄像:杨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