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 共沐书香 | 马院组织教师读书分享暨教学研讨

阅读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持续推进“书香马院”建设,提升广大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文化内涵,推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10月30日下午,马院在图书馆613教务会议室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读书分享暨教学研讨活动。  

本周的“悦读经典·书香马院”活动由李雪超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她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的感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97年。为了向大众读者普及心理学知识,告诉大家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该书借用英国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蛤蟆先生,讲述了他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作者通过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蛤蟆先生爱炫耀、自卑性格和抑郁情绪的来源,指出童年经历会对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阐释如何在心理上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成为独立自信的人。                     

在教学研讨环节,裴院长结合近期学院督导听课反馈情况,谈了教师“真讲课”与“假讲课”的区别。虽然目前马院教师在教学环节的完备、教学内容的完整准确、案例教学的运用、课堂讨论的组织等方面均能驾轻就熟、合理运用。但大多数课堂并没有起到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共鸣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老师没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不是基于“问题”展开教学,包括案例的选取和讨论话题的设定,并没有真正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因此没能引发学生的“同频共振”。这就不是“真正的讲课”而是“假讲课”。            

裴院长指出,一堂好的思政课应当具备“四力”,即“解释力”“共情力”“引领力”“行动力”。“解释力”就是教学要有理论的深度,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共情力”就是要有情感的温度,用真情感染学生;“引领力”就是要有思想的高度,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行动力”就是要有实践的维度,坚持问题导向,与学生的思想有机结合。只有坚持“真讲课”“讲真课”,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