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传影视学院启动2025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与修订
辽宁传媒学院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突破97%,未毕业即遭企业“争抢”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学校深耕“项目包教学+定制化培养”双核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共建“项目教学包”,推行“真活真做”的实践模式,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引,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近日,为更好贯彻落实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辽传影视学院根据学校统一工作部署要求,启动2025年8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题研讨会,围绕如何进一步精准对接市场岗位、推进跨专业融合、改革创新项目教学包设计力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副校长王东辉教授参加并全程指导,研讨会由辽传影视学院院长英皓主持。研讨中,王校长指出,要以教育部“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人才”政策为纲领,将课程更新速度压缩至行业技术迭代的1.5倍,通过实时动态追踪影视传媒产业前沿技术与岗位需求,让课程体系始终紧随市场变化,确保学生掌握的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零时差”。
王东辉副校长深入辽传影视学院听取人才培养方案汇报
王校长在现场分析岗位课程设计的合理性
这种以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的育人革新,正是辽传影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从课程设置对标岗位能力清单,到教学过程贯穿企业真实项目,再到考核标准引入行业评价体系,构建起“入学即入岗”的培养闭环。正如学院合作用人单位所言:“辽传的学生素质高、接地气、上手快、能力强,因为他们在校期间就完成了从‘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转变。”
多年来,辽传影视学院以项目教学包为牵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已在多个专业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如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等专业将锡伯族大西迁主题系列话剧展演引入实践课堂,与文旅市场深度绑定,成为区域文旅融合的“活名片”,助推民族文化创新传播与传承;影视摄影与制作、导演等专业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采集,创作百余部非遗纪录片,建立非遗数字档案库,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活”起来,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将新媒体主持、电商直播等新媒体领域项目融入实践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传统播音技能的同时,也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化需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是紧跟传媒业态变革,将短视频制作、新媒体运营、融媒体策划等前沿内容融入课程体系,让传统编导人才培养模式与当下传媒生态同频共振,培养出一批能快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复合型融媒体编导人才。这些真实项目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正是辽传影视学院践行应用型人才理念的生动体现。
锡伯族贝伦舞登上央视端午特别节目录制
表演专业锡伯族沉浸式情景剧受邀参加老北市场演出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学生道具项目课程制作的话剧道具
播音专业项目实践课程成果主持沈阳市文联“沈水观澜兴”文艺汇报展演
录音艺术专业学生期末汇报表演
此次辽传影视学院落实学校部署要求,开展2025年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与修订,不仅是对既有成果的迭代升级,更彰显了辽宁传媒学院积极对接国家文化战略、服务传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在传媒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辽传影视学院将通过培养兼具实战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影视艺术人才,为辽宁影视文化产业注入新鲜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