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青春华章】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声音碰撞 播音专业期末汇演点燃满堂喝彩!
2025年6月27日13点28分,辽宁传媒学院影视学院播音主持与主持艺术专业2023+2024级”古韵新声”期末汇演在实验剧场圆满落幕。这场以”经典流韵+放歌祖国”为脉络的演出,既是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展赛演播”教学模式的年度成果展示,也是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青春答卷。
演出在播音24级同学舞蹈《黄河》中,拉开序幕。
整场演出,凝聚了同学们近两个月的心血。在备演过程中,播音本2301-2303班学子在”项目驱动、以演促学”的教学框架下,将《爱莲说》、《一剪梅》、《雷锋之歌》、《读中国》等作品打磨成兼具专业水准与文化深度的舞台精品。
【双章舞台:项目式教学下的文化解码与艺术表达】
第一篇章”经典流韵” 中,播音本2303班全体同学演绎的歌舞《春晓》,实为”古典诗词可视化展演”项目的核心成果。明可然同学作为编舞项目负责人,带领小组成员将谷建芬作曲的旋律与孟浩然诗意拆解为”听觉-视觉-肢体”三维任务,历经12次编排迭代才完成舞台呈现。岳昊轩朗诵的《观沧海》则融入”历史语境还原”项目训练——他在杜桥老师指导下,通过研读建安文学史料构建曹操的心理图谱,使”日月之行”的吟诵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舞台张力。
第二篇章”放歌祖国” 更凸显”展赛演播”的教学特色:播音本2302班让大家体会到了《中国话》的魅力;樊勇珲演绎《沁园春·长沙》前,参与了”红色诗词演诵工作坊”项目,从声线控制到情感层次都接受了系统训练。当三班级合诵《读中国》时,舞台上每个走位设计、灯光衔接,都是学生在”舞台导演实务”项目中自主完成的方案落地。
【60天项目攻坚:从教学模块到舞台实景的全流程实践】
“我们的备演过程就是项目式教学的实景课堂。”参演学生于露淳介绍;《将进酒》朗诵被赋予”盛唐气象传播官”项目身份,需完成”诗词文本分析-情感动线设计-舞台美学适配”三阶段任务。播音本2301班承担的《雷锋》朗诵项目,则将贺敬之诗作拆解为”人物传记研读””群诵声部编排””肢体语言设计”三个子项目,由学生分组担任文案策划、声效总监、舞台监督等角色。
【教学相长:展赛模式如何激活专业成长】
指导教师杜桥强调:”将期末汇演定位为’展赛演播’项目,是希望打破课堂边界。”学生在筹备《爱莲说》时,自发开展”周敦颐文化研究”项目,赵漪飒同学的背景资料汇编成为剧组的重要参考;寇加昌为《水调歌头》设计的”宋词吟诵调融合”方案,更被纳入该专业”传统声乐创新”项目案例库。这种”以演带学、以赛促创”的模式,让学生在《烈士诗抄》的铿锵声中理解播音创作的社会价值,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声里体会集体创作的专业温度。当舞台上的每个音节都承载着项目化学习的印记,这场演出就不仅是汇报,更是播音教育“知行合一”的生动诠释。
在学生们集体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中,整场汇演成功落幕。但这不是结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传播文化自信,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下一篇章起点,“古韵新声”将在更广阔的实践天地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