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作伴好读书 | 马院组织教师读书分享暨教学研讨活动

在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时节,美丽的辽传校园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为进一步推动“书香马院”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广大教师们的读书热情,提升教师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3月12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读书分享和教学研讨活动。                         

本周的“悦读经典·书香马院”活动由学院青年教师朱冰为大家带来她阅读《自卑与超越》一书的阅读体会。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著作,最初于1932年以《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之名出版,后被译为《自卑与超越》。阿德勒曾是精神分析学派核心成员,后因与弗洛伊德观点分歧,独立发展出个体心理学体系,而《自卑与超越》正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集中呈现。阿德勒提出,自卑感与生俱来,是人类发展的原始动力。比如身体有缺陷的人,常因对自身不满,在其他方面努力补偿,获得超越常人的“优越”。但如果处理不好,陷入过度自我否定,就会发展出“自卑情结”,逃避问题,限制自身发展。同时,追求优越作为人类行为的根本驱动力,方向至关重要,应将个人目标与社会利益相结合。此外,社会兴趣也是衡量心理健康与人生意义的标准,积极与他人合作、奉献,能让人获得满足与成就。本书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人际交往、职业发展等都极具指导意义,虽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但依旧值得反复研读,助力我们探寻人生意义,开启重塑自我的旅程。                   

在教学研讨环节,裴院长结合刚刚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斩获一等奖的我校学生作品《烛·火》,指出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和思政课情景微电影大赛活动是鼓励大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参与度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思政课与专业课相互融通、相互渗透、协同育人。辽传学子自编、自导、自演,用“红色”微电影展现新时代大学生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呈现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精彩故事,对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学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组织好“第五届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红色微电影大赛”和“大学生心理剧大赛”,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才干,成长为有理想、敢当的、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