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同时也是根据年初“管理目标责任书”中的工作计划,7月1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主题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研讨会由裴宇星院长主持。

裴宇星院长以“深化课程思政 健全三全育人”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他从课程思政的缘起、课程思政是什么、课程思政怎么干、课程思政的走向四个方面阐释了对课程思政的深入思考。裴院长指出,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切入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实施是盐溶于水、润物无声的过程。从学校层面,课程思政建设应出台根本性举措,通过全方位行动,有步骤推进实施,从教师层面,课程思政教学要提升认识、掌握方法并通过不断实践深入挖掘思政内涵。

刘向维老师说从根本看,所有课程思政缺失问题的产生,都源自教育的“四个分离”: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分离,教育离开了社会土壤,就是问题的起点。二是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教育太在乎目标而忽视过程,总是太注重任务而忽视生活。三是教育与教学的分离,教育变成了一种唯识性教育、一种纯知识的授受。四是教与学的分离,传统课堂教学也存在着许多固有的缺陷,教学相长、教学相生体现不充分。

宋蓓蓓副教授结合多年思政课程教学经验,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出发,带来自己对为何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何以可能、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三大方面的思考。宋蓓蓓老师指出,思政教育之于国家、之于教育、之于学生意义深远。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思政课程是对学生的显性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则是隐性教育,课程思政是知识和价值的交织与镶嵌,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基础上的价值引导,将思政交织、弥漫、渗透、融入在课程的各个过程中。

林昕老师在交流中谈到,思政教育应从育人目标的契合、价值导向的共识、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研究的互动等方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王准老师在分享中说道,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要抓好课堂教学,发挥思政“金课”和思政“金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归类分析,强化创新;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和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补充案例教学,做好课程体系建设。

李婷婷主任在分享中认为,课程思政是中华民族“师”文化的升华,本质是对育人的强调,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主动思考在教学环节的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加入具有思政作用的内容,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统一,并通过持续思考、不断积累,将思政和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

裴宇星院长在总结中提出要围绕五个基本问题,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为何教”:认识教育本质,着力构建科学化课程思政价值体系。

“教什么”:把握目标任务,着力构建系统化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在哪教”: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协同式课程思政课程体系。高校要认真制定学校课程育人工作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建设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平台,推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培育名师名家网络示范课。

“谁来教”:突出名师引领,着力构建高水平课程思政人才体系。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评价内容。

“谁来管”:突出党的领导,着力构建全方位课程思政保障体系。高校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