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吟古调 异乡诵春声 ——辽宁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功举办留学生清明节汉语诗歌朗诵活动
清清明承古意,诗韵贯中西。为助力留学生深入感知中华文化精髓,辽宁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近日举办清明系列·汉语诗歌朗诵活动。留学生们全情投入,以汉语声调演绎杜甫的春雨柔情与舒婷的春雷激越,字句间传递出对东方语言美学的独到领悟。
古韵今声,字正腔圆
比赛分为初级组与高级组,选手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演绎诠释诗歌内涵。初级组以杜甫《春夜喜雨》为朗诵篇目,来自刚果(金)的马拉以清晰发音吟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句读间尽显古诗韵律之美;苏丹的叶文洁和巴基斯坦的宋月则通过细腻的唱诵诠释“润物细无声”,将春雨的温柔悄然传递。
高级组挑战舒婷现代诗《春天》,坦桑尼亚留学生伦达以铿锵有力的汉语演绎“一旦惊雷起,乌云便仓皇而逃”,激昂之声点燃全场;喀麦隆留学生何伯安则用刚中带柔的朗诵,将“几朵小小的杜鹃如吹不灭的火苗”化作对希望的深情告白。
诗画相映,情动清明
活动现场,选手们结合背景视频与配乐,营造出沉浸式诗境。“江上渔船夜火独明”“战栗的山谷仿佛一起嚎啕”等画面随朗诵徐徐展开,汉语声调与诗意画面交织,令观众仿佛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
以诗载道,文化共情
经过激烈角逐,初级组与高级组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评委组高度评价留学生对汉语语音的掌握和情感表达,认为他们“不仅展现了语言的熟练度,更传递了诗歌背后的文化哲思”。
此次比赛以汉语为纽带,让留学生在抑扬顿挫中体悟清明文化的深邃与诗歌的美学意蕴。许多参赛者表示,通过朗诵深刻感受到汉语的韵律之美和中国文化中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诗声琅琅,文化绵长,这场清明之约,正为文明互鉴写下生动注脚。